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磁力显微镜的重要日期?希望通过下述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,那么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看下吧。
磁力显微镜的重要日期有哪些?
磁力显微镜的发展基于以下发明的推动:
1.1982-扫描隧道显微镜(STM)
探针与样品之间的隧道电流被用作信号;
探针与样品一定都是导体。
2.1986-原子力显微镜(AFM)
探针与样品之间的力(原子/静电)可以通过一个灵敏的杠杆(悬臂)的偏转检测;
悬臂探针一般悬挂在样品相距几十纳米的上方。
3.1987-磁力显微镜(MFM)
源于原子力显微镜,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磁力可以测量;
杂散磁场的图像能够通过磁化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的光栅扫描获得。
磁力显微镜的结构有什么?
磁力显微镜的主要结构:压电扫描仪
在x,y和z方向上移动样品。
通过不同方向上的电极施加电压。通常,每1到10nm1伏特。
图像通过在样品表面进行缓慢的光栅扫描得以形成。
扫描区域从几个到200微米。
成像时间从几分钟到30分钟。
根据悬臂材料的不同,悬臂恢复力常数从0.01到100N/m。
磁性探针在灵敏的杠杆(悬臂)的一端,通常是涂油磁性材料的AFM探针。
在过去,探针通过蚀刻镍之类的磁性材料获得。
目前,探针(探针悬臂)通过结合微加工与光刻技术来制造。所以,更小的探针得以制造,而且具有更好的操控性。
悬臂能够由单晶硅,二氧化硅(SiO2),或者氮化硅(Si3N4)制造。氮化硅悬臂探针模块通常更耐用,而且有更小的恢复力常数(k)。
探针被一层很薄(<50nm)的磁性薄膜(比如镍或钴),一般具有高抗磁性,所以探针的磁性状态(磁化强度M)不会在成像过程当中改变。
探针悬臂模块由共振频率相近的压电晶体以一般10K赫兹到1M赫兹的频率驱动。